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重復利用的能源。換句話說,只要地球和太陽不毀滅,像風能、地熱能、太陽能這些可再生能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拿太陽能來說,地球吸收的太陽能就有173000太瓦,這個數字是地球上人類使用能源總和的一萬倍。我們不禁會想,有一天人類社會能不能完全依賴太陽能運行下去?
2022年05月07日
前不久,中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為應對糧食危機和氣候變化提供了一條很有前景的策略。無獨有偶,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設計了一套利用陽光和空氣直接生產液態烴或甲醇燃料的裝置,為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提供了又一條光明道路。
2022年05月07日
你是否好奇過這些問題:為什么清水沒法吹出泡泡?為什么肥皂水看起來是清澈的但泡泡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呢?其實小小的泡泡下藏著很多的科學知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泡泡,探索它身上的秘密。
2022年05月07日
如果你專門留意過,會發現大部分雪花都是六瓣狀。雪花都是六瓣的嗎?雪落下的時候,為什么會形成這個形狀?有兩片相同的雪花嗎?這就要從雪花的形成過程說起。
2022年05月07日
雖然“南澇北旱”的常規格局已深入人心,但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這種程度的降水在華夏大地北方似乎也并不少見。今天我們就走進北方降水,來看看千百年來氣候變遷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2022年05月07日
2021年了,誰能想到北京還有這么嚴重的沙塵暴呢!這次沙塵暴事件影響到的不僅是北京,包頭、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陜西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等地都遭遇了局地強沙塵暴的襲擊。為何在遭遇沙塵暴時,北方城市總是受委屈的那一個?這就不得不讓人感慨“命運的捉弄”。
2022年05月06日
在元素周期表的一隅,有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元素,這個隱藏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神秘氣體。作為稀有氣體大家族的一員,似乎,它距離我們很遠,就像它的名字一樣:“Xenon” (希臘語中的陌生人)。
2022年05月06日
冬至是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到達地球最南位置、北半球日照時長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太陽直射點逐漸從南回歸線北移,北半球的白晝時長逐漸增加,這樣看來,冬至過后氣溫應該有所回升,然而,并不是?
2022年05月06日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物體漂浮時的浮力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會受到動態過程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變化。這一發現打破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浮力的固有認識,首次揭示了動態過程對浮力的影響。
2022年05月06日
在抗生素耐藥性日益嚴重的今天,人類面對多重耐藥結核病,可選的“救命藥”越來越少,結核病的防治也日益嚴峻。不過近日,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有一種新技術也許能在結核病治療中發揮大作用,它就是拉曼光譜。
2022年05月06日
高山滑雪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歷來是冬奧會上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為了保證賽事順利進行,這個賽區的天氣預報的精度可是高達“百米級、分鐘級”,這是個什么概念,我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2022年05月06日
2022年1月15日中午11時左右(北京時間),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島(Hunga Tonga-Hunga Ha’apai)海底火山劇烈噴發。而在網絡上,“火山噴發帶來無夏之年”“全球氣溫下降”等各種說法也擴散開來,究竟湯加火山噴發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如何?
2022年05月06日
我國南北縱貫5500多千米,橫跨從寒溫帶到熱帶6個溫度帶,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地理差異,豐富的地貌和溫度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水果種類,也讓我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果種植國。
2022年05月07日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慢性應激,如壓力與脫發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頭到底是怎么禿的?壓力如何影響毛發的生長?壓力在這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近日,《自然》雜志一項研究顯示壓力會影響毛發的生長,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了可能逆轉“頭禿”的方法。
2022年05月07日
生物個體之間存在競爭,那對于組成生物個體最基本的單位——細胞而言,是否一樣存在著競爭呢?如果存在,不同物種之間的細胞競爭又是什么樣的呢?早在1974年,西班牙科學家最早發現了“細胞競爭”這一生物學現象。
2022年05月07日
等月亮隱入云層,舷燈便成了海上唯一光源,在墨水般的海面上打出一片通透,吸引著舔舐月光的浮游生物,獵人們聞訊而來。先是飛魚,然后是鳶烏賊,接著是成群結隊的大魚,如湛藍的鬼火,瘋狂地追逐躍出水面的飛魚和烏賊,它們便是大洋上最美的魚—鲯鰍。
2022年05月07日
是誰讓森林大面積死亡?是全球變暖還是降水兩極化分布的加???它們到底是怎樣置森林于死地的?敬請收看今天的“福爾摩森探案集”——氣候變化下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實錄。
2022年05月06日
聽說,科學家們最近又發現了線粒體的一個小秘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OPA1外顯子4b介導的不依賴于線粒體融合的全新線粒體功能修復機制,并進一步發現這一類剪接體在肝癌中有助于線粒體代謝轉變。
2022年05月06日
地上跑得最快的是獵豹,天上飛得最快的是游隼,海里游得最快的是旗魚。在我們的印象里,這三位總是毫無懸念地包攬海陸空速度之王的桂冠。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水中的“最速傳說”——旗魚的威名最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它們的游泳速度似乎被嚴重高估了。
2022年05月06日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度數最低的酒精飲料之一,啤酒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征服了不少愛好者。綿密的泡沫、琥珀般的色澤、還帶著微微的苦澀,可謂是酒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那么問題來了:你知道啤酒的靈魂是什么嗎?
2022年05月06日
全球變暖對地球上生物的影響,我們已經能夠從北極熊等極地動物面臨威脅、大面積珊瑚白化等現象有所察覺。其實,氣候對生物的影響一直存在,遠古時期的氣候變暖與哺乳動物的進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022年05月06日
甲龍類是一種四足步行的植食性恐龍,被稱為“陸上坦克”。雖然甲龍“吃素”,但它的防御系統可一點兒也不馬虎:全身上下緊緊包覆著鎧甲,甚至有些種類的甲龍眼皮子里都有骨質結構。甲龍在非洲以外的全球各地都有分布,甚至連南極都有它的化石,因此甲龍當年的繁盛程度可見一斑。在亞洲,甲龍類主要分布于中國和蒙古國。而在中國東北,過去僅在遼寧省發現過甲龍化石。
2022年05月06日
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怎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如……能不能把二氧化碳“吃掉”?還別說,有一種古老的生物就有這種好胃口。
2022年05月06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種間界限的突破不再是天方夜譚,組合物種的功能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想要將一個物種的功能在另一個物種中完美呈現,把來源于不同物種,代表不同功能的DNA組裝起來是實現最終目標的第一步。
2022年05月06日
當你發現本來快樂地一邊聊天一邊吃飯的小伙伴突然閉口不言,表情凝重,大概率是因為他不小心咬到了舌頭。這很常見,問題不大。不過,要是毒蛇咬到它自己了,會怎么樣呢?
2022年05月06日
1818年,著名政治家托馬斯·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 Raffles)正在為擴張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奔波,在蘇門答臘島的熱帶雨林里,他發現一朵巨大奇特的大紅花,其同伴外科醫生約瑟夫·阿諾德博士(Dr. Joseph Arnold)稱其為“植物界最偉大的奇才”。
2022年05月06日
紫杉醇的大名很多人都聽過,這種從紅豆杉樹中提取的天然藥物是抗癌的明星產品。它給許多患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給紅豆杉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那有沒有辦法人工生產紫杉醇呢?
2022年05月06日
傳說有一種草,它是希臘、羅馬時代的萬靈丹,是“歐洲中世紀的阿司匹林”,被西方國家視為“神的恩賜”,還被神秘學界譽為“最高境界的消磁法”……它,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用三箱名貴茶葉和西方交換過的神秘植物——鼠尾草屬植物。
2022年05月06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發現的毫秒脈沖星得到國際認證,這是 FAST 繼發現脈沖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這顆毫秒脈沖星J0318+0253的周期為5.19毫秒。
2022年05月07日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于10月8日公布,有一半的獎金歸屬了一對師徒——瑞士的天文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 頒獎詞說,授予他們諾獎,是為了表彰他們“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只看這句話,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發現一顆系外行星也能拿諾獎?
2022年05月07日
近日,中國科學家宣布利用我國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俗稱:“天眼”望遠鏡),在武仙座球狀星團(M13)中發現一顆脈沖雙星。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顆脈沖雙星。
2022年05月07日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重復利用的能源。換句話說,只要地球和太陽不毀滅,像風能、地熱能、太陽能這些可再生能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拿太陽能來說,地球吸收的太陽能就有173000太瓦,這個數字是地球上人類使用能源總和的一萬倍。 我們不禁會想,有一天人類社會能不能完全依賴太陽能運行下去?
2022年05月07日
試想,有一顆星星的名字與你有關,只為你存在,這確實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事實上,所有能在市場上買到的星星命名權,都不是真的,僅僅是一種帶有娛樂性的商業行為而已。想不再被類似的“浪漫稅”薅羊毛?首先得弄清楚,星星的命名權,到底屬于誰。
2022年05月07日
天上的星星有多重?這個問題你能回答嗎?天文學中,觀測的對象往往十分遙遠,或者十分巨大,要實現對它們的精確測量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無法像稱量一個皮球一樣,將天體拿來放在秤上直接稱重,也無法舉著皮尺測算天體和我們的距離,但是科學家們還是有辦法的。
2022年05月07日
噪雜的電磁環境讓在地球上“監聽”宇宙成為一種奢望,即便用FAST這口“大鍋”收聽宇宙FM的信號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電磁干擾。怎么辦?真的那么好奇宇宙的“歌聲”?不如,把射電望遠鏡這根“天線”放在宇宙里。
2022年05月06日
它是至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昂貴、最復雜的天文儀器。耗資近百億美元的它,可以看到宇宙中的第一縷光,并為人類揭示恒星演化的秘密。它便是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
2022年05月06日
木星雖然距離太陽十分遙遠,排在地球和火星的后面,但其實木星上層大氣的溫度能夠達到400攝氏度,可以說是在持續“發燒”。這個反?,F象已經困擾學者們50年,而近日的一項研究終于找到了“幕后推手”,也為一直撲朔迷離的“木星能源危機”提供了答案。
2022年05月06日
一提到發動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柴油機、汽油機或燃氣輪機,這些發動機均具有很多精密的高溫機械運動部件,需要定期維護保養。今天,大院er將向大家介紹一種機械運動部件很少,甚至沒有機械運動部件的發動機—熱聲發動機。
2022年05月06日
種菜,可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技能。從高原溫室到海外菜地,中國人可謂是走到哪就把菜種到哪。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后,大家立刻開始關心這個問題:“去月球種菜可以嗎?”
2022年05月06日
3D打印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利用聚合物樹脂、金屬、陶瓷、納米復合物等可打印材料,基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三維立體結構的技術。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汽車、航空航天等多種領域應用廣泛。
2022年05月07日
CPU就是人類的大腦,一切信息都需要它的參與或思考。那你肯定想知道,這么復雜的元件需要如何制作呢?制作CPU的復雜程度將超乎你想象。接下來,筆者將帶大家進入原子的世界,一個肉眼無法看到的世界。
2022年05月07日
激光在這些作品中常常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超級武器出現,它們幾乎都發揮同一個作用,那就是給物體加熱??墒?,激光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和普通的光有什么不一樣?激光只能用來加熱東西嗎?跟隨大院er做一名“追光者”,看看激光世界的無窮秘密吧!
2022年05月06日
隨著航天科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人類開始了深空探測的嘗試。探測方式上,一般包括飛越、硬著陸(撞擊)、環繞、軟著陸(+巡視)、無人采樣返回、載人探測等形式。而“采樣”的探測手段,通常是使用一個樣品采集器,通過采集待測樣品(如,月球土壤)后,經返航器回到地球,由特定的實驗室進行分析。不過,現在我們有了一種技術,也許今后不用返回地球,一眼就能看穿你。
2022年05月06日
涂層,又稱涂料,最常見的就是油漆。常用的涂料的主要成分通常是合成樹脂、無機物。然而單一成分的涂料很難保證擁有優異的綜合性能,所以往往需要加入填料彌補涂料的缺點。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添加了特殊材料的涂料——納米涂料。
2022年05月06日
我們常說的芯片也就是集成電路,是指通過一系列特定平面制造工藝將各種元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單晶片上,并封裝在一個保護外殼內,這種復雜的電子系統能執行特定功能。而縱觀整個芯片制造流程,其中最復雜也是最前沿的莫過于光刻機。
2022年05月06日
一塊微小的芯片,能夠存儲大量信息,集成超強的運算能力。那么我們能否設計出智能化的小型機器人,承擔在人體內診斷病情,運送藥物,對癥治療的任務呢?納米機器人這個概念就應運而生了。
2022年05月06日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蔚鵬飛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Hierarchical 3D-motion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nimal Spontaneous Behavior Mapp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研發了一個動物三維行為分析軟件系統Behavior Atlas,并通過其發現了小鼠的疾病相關刻板行為。那么,這個系統是如何實現“讀心術”的呢?
2022年05月06日
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不就是“結冰”嗎?有啥稀奇?可是你知道么,“制冰”這件事里的科技含量并不少,人類真正實現“制冰自由”還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實現“綠色制冰”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
2022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