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工人為什么能夠
“風頭、趕風尾”,奪取高產?
浩瀚的大海,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我國東海、黃海的沿海就是一個優良的漁場,那里有很多魚類,地勢平坦,深度較淺,底質細軟,適合于底拖網漁輪的生產。
我國春季有低氣壓、夏季有臺風形成的風暴,秋、冬季有北方冷空氣南下引起偏北大風。大風伴巨浪,給船只航行和漁業生產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在漁汛期間,大風巨浪,會貽誤時機影響漁業高產。
我國漁業工人在實踐中,摸透了海洋魚類的“脾氣”,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風和魚的關系,堅持“搶風頭、趕風尾”,以奪取海洋漁業豐收。
漁業工人為什么要“搶風頭”呢?
大家知道,在大風來臨之前,氣壓降低,海上產生波浪,波浪向前傳播的速度比空氣流動的速度快。因此,當大風還未到達漁場之前,傳播速度快的波浪就出現在沿海漁場,其中波浪波長特別長的,叫做“長浪”。另外由于氣壓的驟變,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在氣壓降低時,海水在水平面方向朝低壓中心匯聚,這就是“氣壓波”!伴L浪”與“氣壓波”都是波浪,它表面上是波形傳播,實際上都是海水分子在其平衡位置作激烈的振動,振動的強度是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小的。魚類為了逃避上層海水激烈振動對它的沖擊,于是集群游向低壓中心海區,尋找適宜的棲息環境。漁業工人抓住了在大風前魚類集群的大好時機,搶風頭,多撒網,快捕魚,將一網網的帶魚、黃魚、烏賊以及鯊魚等大量鮮魚捕撈上來。
那么,為什么還要“趕風尾”呢?
當冬季大風在海面連續地吹刮一段時間后,引起海水在垂直方向的攪拌,產生了海水垂直混合。風力越大,刮的時間越長,海面的垂直混合越向海底傳播,使貼近海底的海水也產生較激烈的渦動,這些渦動的海水可將質地較細的海底泥沙掀起來,自下而上地形成一個相當厚的混濁水層。另外,海面上由冷空氣引起的氣溫驟冷,使海水大量散發熱量,更加強了海水垂直混合,使淺水區漁場的海水變濁變冷。
由于這些環境條件的變化,使習慣棲息在比較清暖的海水中的魚群被打散。當風力減弱后,魚群又要尋找它所適合的環境,這時魚類又有一個集中的過程。在大風增強、魚群分散的情況下,盡量不去港口島嶼避風,而是在安全的基礎上,采取頂風措施。一旦風力減小,魚群回復到平時的生活環境,又一次從分散到集中時,漁業工人就立即投入生產,奪取風后的高產。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