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太空城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航天站起步和發展的時期,在一些科學家的思想上泛起一種激情,樂觀地認為,在航天站的基礎上很快就會建設太空城,憑借密閉生態循環系統和豐富的太空能源,太空城將自給自足地獨立發展,以達到向太空移民的目的,描繪了一幅人類融入太空的美好圖象。
許多科學家都提出了自己設想的太空城方案。如“向日葵城”、“斯坦福城”、“奧尼島”等等,規?扇菁{幾萬、幾十萬和上百萬人不等。
人融入太空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陽光、空氣、水和食物供應、輻射防護、以及重力適應等。此外還有能源問題。這里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奧尼爾博士設計的“奧尼爾三號島”為例,說明解決這些基本問題的思路。
“奧尼爾三號島”的總體外形像兩把并列張開的沒有傘衣的大傘。傘柄是兩個巨大的圓筒,直徑6500米,長32000米,為居住區;可容納百萬人。
在圓筒四周對稱設置四面玻璃窗,窗外是蓋板,蓋板內側是陽光反射鏡,合上蓋板,遮住陽光,里面是黑夜;蓋板張開,陽光反射鏡將陽光折射進圓筒,里面就是白天。調節蓋板的張角,可以控制陽光的強度。
整個太空城是一個巨大的密閉生態循環系統,可以解決空氣和水的循環供應問題;食物供應則由設置在傘蓋邊緣的一個個農牧業艙室解決,將眾多的艙室調節成不同的春夏秋冬季節輪回,使任何時候都有四季蔬菜瓜果和肉蛋供應。
輻射防護則可由居室的金屬結構外殼解決。
為了解決重力問題,在兩個居住圓筒之間有傳動帶相連,使它們以兩分鐘一圈的速度旋轉,可產生與地球重力相當的人造重力。
太空城的能源則由太陽能解決。
居住區的景色與地球上一樣優美,有高山、有河流、有樹木花草,可人工降雨、船在水上行、車在路上跑、空中飛機飛,水陸空交通繁忙。爬山運動非常愜意,隨著體力的逐漸消耗,重力也逐漸減小,令人舒心、開心。
“生物圈二號” 到月球上去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