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活動航天服
人進入太空后,不可能總是待在密封座艙中,艙外活動的生命保障系統就是艙外活動航天服;\統地說,艙外活動航天服應具備密封座艙的全部功能。
首先,艙外活動航天服應能抵御太空的強輻射和微流星體傷害;
其次,艙外活動航天服內應保持一定的氣壓,這就決定它是密封的,以對抗太空的高真空;
第三,艙外活動航天服應有加溫、保溫和調溫設備和功能,以抵御太空低溫和極端溫度的傷害;
第四,艙外活動航天服應有氧氣供應,以維持人員的正常生命活動;
第五,艙外活動航天服應有處理穿著者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功能,使其濃度保持在規定值以下;
最后,艙外活動航天服應能允許穿著者進食、飲水和大、小便。
除了以上與密封座艙相同的生命保障功能外,艙外活動航天服的關節部位應活動自如,以便穿著者能行走和工作。同時,它的衣褲與頭盔、鞋襪要能裝卸,以便于穿著和脫下。
以上仍然不是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全部功能。
艙外活動航天服應有交談和通訊的功能,因為在太空真空中沒有空氣傳播聲音,近在咫尺也無法相互交談,需用無線電波通訊。
在太空行走穿著的艙外活動航天服,還需要有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移動位置的機動設備。
這樣眾多的功能要求,決定了艙外活動航天服是復雜的,它有能防御微流星體和輻射害傷的金屬外罩,里面有保持形體的限制層、加壓層、真空隔熱層、給人舒適感覺的內層等等。氧氣、水和食物常裝在一個包中,設置在服裝的背部,叫生命背包。通訊設備和行走的機動設備也各自裝在一個包內放在服裝的背部,分別叫通訊背包和噴氣背包。
如此復雜的艙外活動航天服,它一定是非常笨重的。蘇、美早期的艙外活動航天服,幾近100千克。在有生命保障系統的密封座艙中,是不用穿艙外活動航天服的,一般只著與地面服裝相差無幾的普通航天服。只有當密封座艙發生漏氣等事故時,可穿著艙外活動航天服等待救援。這時的艙外活動航天服也是一種救生設備。
密封座艙 密閉生態循環系統
|